邓海建:论文买卖莫非也贡献GDP?

2013年09月24日13:55  新闻晨报

  邓海建

  如今许多人把论文视作一种明码标价、公开买卖的商品,有些人把论文代写、代发当成谋利的途径。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,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。用反剽窃软件查询,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,72%的文章是全文抄袭,24%的论文为部分抄袭,只有4%的文章不存在抄袭。 (9月23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
  有人说,这年头但凡评过职称的,谁还没“买”过一两篇论文?这话显然有失偏颇,却也揭露了一个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。在今天,“论文”可能不是一个学术名字,而是一种商品名称。几十年过去,借助心口相传与网络技术,国内论文买卖已经形成一个地下产业:以论文买卖公司为核心,写手、掮客、网站、期刊,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。

  最近的“异动”,是监管部门似乎开始向论文产业开刀了。因违规将出版权转让给文化公司,导致大量低劣学术论文被刊发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,《经济生活文摘》杂志日前被主管部门依法吊销期刊出版许可证。这个处罚,下手不可谓不狠,但奇怪的是,不少人觉得这事好像又挺冤的——30万元卖掉一年的期刊经营管理权,算得上新鲜吗?

  这感觉就像大家都在假唱的时候,有人忽然抓住一个三流歌星说你没有真唱、亵渎了艺术。在法不责众的时候,这就令人错愕。一来,学术期刊或伪学术期刊界本已泥沙俱下,与“学术”扯不上半点关系,大家不过都是花钱镀镀金、混混饭罢了,早就劣币驱逐良币,如今“抓点不抓面”,只拿一家开刀,这算杀鸡儆猴还是挑“软柿子”捏?二来,学术期刊早就朝不保夕,整体素养大家都有数。譬如不少国内高校现行的职称晋升体制,甚至只承认在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SCI、EI、ISTP检索到的论文。这个时候,不从面上的制度入手,“头痛医头”显然难以治本。

  一句话,低劣论文泛滥,还真未必是无良学术刊物带坏的。而在学术论文的产业链上,刊物的角色,不过是顺水推舟。只是,“水”从哪里来?

  论文产业不是慈善行业,没人自愿掏钱搞形式主义。逼着大家在论文上弄虚作假又能轻易得逞的,往往是各色学术评价机制。职称也好、晋级也罢,乃至高校毕业,屁大点的事都要“论文等身”。结果呢?有数据显示:2000年至2009年,我国发表在SCI(科学引文索引)期刊的论文中,有24.2%“零被引”;而这些年,SCI收录中国论文的数量增加了5万倍,占世界份额的10.4%,位居世界第二。

  这里其实是两个层面:一是论文崇拜,折射出某种 “科研不自信”。越是害怕不学无术,就越是创设出僵化的考评机制逼人不学无术。说到底,是教条主义在作祟。二是程序缺漏,学术评价沦为“排排坐分果果”。如果真能以论文为取向,严格规范与监督,完善审查与答辩程序,也不至于衍生出论文产业。但偏偏学术评价叶公好龙,睁只眼闭只眼,便放纵了论文产业的繁衍。

  在以创新与创意为主导的现代社会,论文产业绝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。真要抡起板子清理门户,无良期刊等掮客固然要“打屁股”,逼人造假、放任不管的机制也应被清理重置。

  (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)

(原标题:论文买卖莫非也贡献GDP?)

(编辑:SN093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甘肃张家川深夜宣布公安局长停职
  • 体育麦蒂:暂无意战CBA 热火签雄鹿新帅之子
  • 娱乐李亚鹏离婚后首亮相央视 称永远相信爱情
  • 财经油品升级消费者担7成成本 每月多花30元
  • 科技黑莓公司找到买家:总价47亿美元
  • 博客台风天兔吹倒大树(图) 民居受损严重(图)
  • 读书新仇旧恨:朱元璋为何放弃进攻日本
  • 教育院士旧照走红被封学霸版吴彦祖(图)